心理健康,是否只跟心理有關?
- 彌詩
- Mar 25
- 3 min read
如果你心理上不舒服,是否因為被自己的想法影響?
為什麼治療師諮詢時不只關注你的心理狀態,還會問你的睡眠狀況,關注你有沒有運動、飲食等生活習慣?有時候還會關心你的學業職業、友誼、父母關係、居住環境?到底治療師在關注什麼?明明心理學就是講心理,在診療室內,心理之外的事情還重要嗎?
很多人都誤會,以為心理健康只跟心情、想法、情緒有關,所以「診療過程是陪你聊聊天、聽你訴苦、講兩句好聽說話、安慰你一下」,其實不然。
心理健康不僅源於個體的思維與情感,還受到周圍環境及其多重交互作用的深刻影響——個人的心理健康,是由一系列社會、經濟與環境因素共同塑造的,而這一觀點在健康的社會生態模型中充分體現。
健康的社會生態模型強調——個人的健康狀態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生物學或行為因素,還受到各種層面相互作用的影響,包括人際關係、社區資源、公共政策等。這意味著,心理健康的狀況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。
個人的歷史、財務狀況、社會支持網絡以及所處的社區環境,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。換句話說,社會支持的缺乏、社會經濟地位的低下、以及生活環境的限制,都可能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。
比如在低收入家庭中成長的人,深深體會到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影響——他們或身邊親友無法負擔心理諮詢、精神科診療,只能靠自己跨越重重困難;比如COVID-19疫情及社會不公的現象中,許多處於弱勢的群體,缺乏必要的社會資源而面臨更大的心理健康風險。你可能也聽說,疫情期間,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——長期病患與低收入戶承受更大風險,例如情緒問題和抑鬱症徵狀的加劇,缺乏適當援助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創傷。
我發現許多人通常擅於表達內心的矛盾,能指出矛盾和痛苦的細節,但實際上他們的生活質量受到許多不能自主控制的外在因揀影響——貧困、不公平、壓迫對心理健康帶來的負擔不容小覷。像一位Client 因喪偶而面對經濟問題,失去伴侶和房子,她也患上了嚴重疾病卻無力醫治,她的情緒困擾也導致失眠,苦苦煎熬多年。會談幾個月後,她先找到工作,解決了經濟上的缺失,先處理好衣食住行,然後運動去改善睡眠,精神和情緒才隨之好轉。
簡單來說,舉例來說,資源的缺乏會加劇個人面臨的心理壓力。
失業者、缺乏醫療資源的人,都因其環境的制約而遭遇更多的心理健康困難;缺乏社會支持、面對經濟壓力以及歧視經歷的人,更掙扎於心理健康問題。自然災害、流行病等事件,不僅對個體的生理健康造成威脅,也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。這些挑戰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控制範圍,並且需要社會整體的關注與改變。
理解心理健康的關鍵,在於認識到其與多種社會及環境因素的複雜交互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社區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。通過共同認識並面對存在的挑戰,社區能夠提升自身的韌性,形成合力以促進心理健康。這種集體的認識雖然可能令人不安,但卻是邁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於是我一直支持社區的共享資源計畫,如心理線上諮詢和網絡支持小組,讓有需要的人隨時獲取幫助。
在心理健康的討論中,我們必須強調其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聯。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要求我們在考慮健康時,不僅關注個體的心理狀態,更要重視促進整體健康的社會條件與環境因素。
Commentaires